昔阳虽地瘠民贫,历史上仅是一个千余户万余口的三等小县,但是文化教育传统古老,世有“绩学之邦”美称。乡里间塾馆蒙学难于确计,早在金泰和年间(1201-1208年)就建有县学,后改书院,几度兴废,延至清末。历代荣登金榜的儒学名流,无不从此晋身。从唐至清,经科举入选进士38人,其中一人荣登探花,一人攀摘榜眼,三人魁居状元,为时人称羡。清县署衙门旁筑有一对两厢对称的下马平台,称为状元台。据耄耋者说,明吏部尚书乔宇、清封疆大吏李用清等进士人物皆名彪国史,其不少著作刊行至今。进士之下,明、清乙科中举112名,其中9人夺得解元魁首。明万历年间(1573-1619年),知县刘之正为历代科第立石牌坊,额曰:“科门甲晋”。“绩学之邦”由来已久。
清末废科举,乐平有识之士顺应时势,奔走呼吁,集款征地,于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创建了乐平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。乐平中学堂属山西最早的中学堂之一,可惜只办到1915年(民国4年),便因经费、师资等困难而停办。此后30余年,出现了无中学教育的断层,许多学子只得到阳泉、太原等地求学。